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新一代改变中国的未来实录

2018-11-27 04:10:54

2010年9月25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庆典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视频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新一代改变中国的未来全景。

王小丫:继续看一个短片。

(播放VCR)

陈伟鸿:这样一盏灯照亮的就是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我们的中国企业家们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王小丫:有请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先生,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先生,康盛创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戴志康先生,深圳市聚成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刘松琳先生。

俞敏洪:我到现在为止还是跟80后、90后打交道。

陈伟鸿: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家名字中80后、90后企业家并不是太多,他们应该怎么成长才能和前辈一样优秀和出色?

俞敏洪: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问题,你不能要求20、30岁的孩子就跟现在著名的企业家一样成功,我觉得人是有成长周期的,我觉得成长太快也不一定必然有长久的发展。现在他们在20、30岁的时候刚开始成长,在开始阶段,比如我是30岁创业的,今年我48岁也没有人说我太老。大家不要着急,给80后、90后足够的时间。

陈伟鸿: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更多优秀80后、90后的企业家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封面人物。

王小丫:我们知道黄怒波先生有很多业余爱好,很多业余爱好非常有挑战性。俞老师说这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80后、90后中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企业家成长起来,给他们一些时间。您认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不会比你们更努力一些?或者在未来20、30年之后能不能在80后、90后当中再找到像柳传志先生,像您这样的企业家?

黄怒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看到《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创刊10周年的时候我才开始做企业。如果从这个观念讲,我们做企业的走过这一段,刚才听到大多说的是辛酸、痛苦,在现在80后、90后走到现在的创业阶段应该讲是赶上了好时代。第一,我们创业的时候实际上规则是不清晰的,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创业,永远不知道明天是什么。现在80后、90后赶上好时代,第一我们环境很好,第二我们全球化份额越来越大,第三他们的知识程度比我们越来越完备,所以这一代人必将超过我们。

陈伟鸿:谢谢黄先生,您的这番话让身旁的戴志康先生、刘松琳先生都很开心,戴先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我特别想知道两位年轻人,你们自己和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结缘之后,在生活中、事业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给我们举一个印象最深的例子。

戴志康:《中国企业家》给我留的印象最大的是它的未来性,这个未来性怎么讲?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什么叫高成长的产业,实际上《中国企业家》在我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件连我自己也难以想象的事情。当时《中国企业家》报道我是2006年,那时候我25岁,我公司只有五到十个人的规模,但是就在那个时间里,刘东华社长他们在采访过我之后就毅然决然打算把我放到封面人物上,因为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公司有千千万万,所以很多时候的心理暗示或者潜移默化的鼓励,甚至拔苗助长,但是也催生出中国80后的企业家群体。我相信这些群体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比如我和松琳都是当年俞老师学生的学生,但是回过头来我相信我会在这条比较坎坷的路上,伴着老一辈企业家他们所走过的千辛万苦,我相信我们能从《中国企业家》杂志以及我们自己经历的一切一切上学到更多更多。所以我觉得它给人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是超乎你自己想象的,一种你自己都不认为是现实的,超预期的期待或者一种关注,或者一种支持,我觉得这是最最重要的。

王小丫:您呢,您的这种感受也是超出预期的成长吗?

刘松琳:跟《中国企业家》结缘是08年,然后有三年创业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股东分崩离析,我的二股东离开了企业,自己创办了公司。好在联想投资柳总他的资金进入,避免了我们的一场大的危机,业绩今年也50%以上的倍增。

王小丫:为什么一上《中国企业家》杂志,你的人都走了,这是为什么?有逻辑关系吗?

刘松琳:因为那个时候,企业发展,我的企业有七年时间,今天作为80后代表非常惭愧,因为除了生产日期,其他没有任何80后的特征。我16岁创业,到现在已经13年了。今年的组织变革变化是很自然的现象,非常感谢《中国企业家》把我们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培训公司变成主流认同的企业,让我们为中小企业成长做贡献更有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王小丫:这下终于放心了,他自己的企业在经历七年之痒跟上杂志封面没有任何关系。

陈伟鸿:接下来还会有90后向你们提问,这位90后来自哪里?

90后:我想问俞敏洪老师,首先我的问题有点刁钻,很严肃。现在好多创业公司会遇到一些潜规则,一些灰色地带,您对创业公司有什么提醒,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有什么建议和提醒吗?

陈伟鸿:潜规则的事问俞老师大家别误解。

俞敏洪:中国是一个法制和人情互相交换的社会,中国的法制和人情像橡皮筋一样,是有弹性的。由于是人情社会,充满弹性,不免会有很多人情关系。就是当你把人情关系搞好以后,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事情就会更加好做。如果不搞人情关系,凭着90后、80后的纯粹独立性去做事情就会比较困难。所谓的潜规则,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孩子,包括我当初创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不懂得怎么样跟人打交道,让大家能够更喜欢自己所导致的结果。你就会发现困难越来越多,好像跟你作对的人越来越多,你心中会升起对社会的怨恨。当你理解别人所做事情,并且能够用你的行动打动他的心,这个不一定要用钱,也不一定要用身体,用心,最后很多人会支持你。因为中国的社会特征决定了这个东西又是坏事,但是又是好事,凡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成事情。

王小丫:我想俞老师说的是有他的切肤之感。

陈伟鸿:谢谢这位90后的同学,谢谢你。

王小丫:不管是60后,还是70后,还是80后,还是90后,总而言之俞老师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厚道。

陈伟鸿:今天四位嘉宾派了一位代表送上礼物,这份礼物是黄总送出的,下面请您揭晓一下。

黄怒波:今天感慨万分,第一个东华讲了感恩的问题,站在这个台上我想到首先一定要感恩的就是这个时代。感恩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中国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形象。要感恩每一个人,比如我要感恩北大,因为北大的校领导在这儿,因为是北大,我今天一直坚持写诗。还要感恩刘吉院长,因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企业。还要感恩《中国企业家》,它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我刚刚跨入企业的门,在这十五年的创业当中每天都是夜半经,但是《中国企业家》像一个海鸥一样,在最迷茫的时候在高空飞翔,当有一定的成绩要狂妄的时候,它有很多很多失败的案例,像海鸥一样预示着风暴的到来。所以我写了一首诗叫《海鸥》,请王凯老师朗诵。

陈伟鸿: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诗朗诵《海鸥》。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