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学习为他们带来美好人生

2018-11-30 05:58:07

粱东生一家

粱东生知道,好学的心都是一样的。他是个木匠,妻子朱继环不识字,家中的两个儿子,都在读高中。对儿子的教育,粱东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平日里,大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都留给孩子,从02到04年,他也连续三年获得了哈尔滨教育局所颁发的“好家长”称号。妈妈朱继环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两个孩子的后勤保障。

李志刚一家

李志刚是装饰材料公司经理,妻子张卫红是会计师,儿子李泽锋是南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李志刚、张卫红夫妇学历都不高,但李志刚通过自学,已经做到项目经理,张卫红怀孕期间考取了会计师资格证。李泽锋学习珠心算短短两年中拿回了6个荣誉证书,并且在2007年的全国心算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明青少年标兵。

刘爱华一家

刘爱华45岁时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当年正时值孩子高考,母女俩互相鼓励,最终双双“考取”,女儿后来不但考取了哈工大硕士,还留法学习毕业。刘爱华的父亲是解放前老革命军人,自学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期间研究技术革新成果十多项,为工厂节约资金100多万元。全家平均每年在学习方面投入在五万元左右,家里的藏书,占了一面墙。

杨增杰一家

杨增杰的身份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是哈尔滨和上海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多年来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50余次,获金奖20多个,银奖10余个,并在国内外巡展。在他的影响下,妻子王淑兰也开始研习书法。在老两口的培养下,儿子杨长鑫继承父业精研中医按摩,通过苦学获得专业技术证书,如今已在科威特工作三年。

王冬晶一家

张一诺,现年12岁,是南岗区萧红中学二年级九班的学生。在和爸爸、妈妈组成的三口之家里,书籍、报刊、电脑、钢琴已成为家庭的重要财富;学习、读书、写作、音乐欣赏已成为全家人共同的爱好和习惯。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从小就酷爱读书。张一诺连续两学期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父母连年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

苏大海一家

虽然经济条件还算不错,苏大海一家的旅游却很少坐飞机。在他们看来旅游不是享受,而是让孩子开阔眼界的手段,并让她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吃、穿、睡、行所需的一切物件,这些旅游经历也让孩子学会了吃苦。在多年的锤炼下,女儿苏以洋在课内的学习中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被评为市文明青少年,书画作品多次获奖。

姜宣理一家

姜宣理是原空调机厂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哈尔滨的发展应向江北转移的建议。退休后,姜老自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建言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姜老也因此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大儿子喜欢烹饪,姜老就支持他苦学烹饪技术。二儿子现已成长为一名电器设计师,公司的工程总预算也总是由他来完成。

武辉一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家庭。武辉、张春涛夫妻俩都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丰厚成绩。在女儿张止戈的教育上,夫妻俩更是独具匠心:注重道德和人格培养,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他们的培养下,女儿3岁就能做到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不混记;5岁时通过了国家英语二级考试;7岁时参赛的舞蹈获得全国蒲公英青少年艺术选拔大赛铜奖。

张云燕一家

丈夫张义龙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从事行政工作,博士后在站;妻子张云燕是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医生,博士后已经出站。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夫妻俩对“学习型家庭”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父母的培养下,儿子张希文不仅成了班级里的“小状元”,还被同学们称为“小百科”,获得过区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拿过“希望杯”数学竞赛国家三等奖。

陈晓东一家

这是一个由两名教师加一个小学生组成的“科技创新之家”。爸爸陈晓东,儿子陈泓朴都爱看科普书籍,爷俩依照书中的科技案例,自己动手去做。每个月,全家四分之一的收入都用来购买书报。夫妻俩还表示,等孩子大一些,将带他多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从兴趣和欢乐中接受知识,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马连生一家

提起马连生,认识他的人更喜欢叫他“金点子”大王。他虽然年过八旬,但在3年时间里为冰城提出“人民建议”300余条。3年前,他提交的《关于改善哈市天桥设计规格、质量、造型的建议》更是一举获得“哈尔滨市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一等奖。在马老的教育下,两名女儿也都爱好外语、艺术,大女儿目前在日本成为了一名企业家。

王安滨一家

自强不息,是王安滨和家人一生的座右铭。作为一对残疾人夫妇,王安滨和爱人耿秋红多年一直用刻苦学习改变着自己原本不幸的命运。学摄影、修表、电器、电脑装机、修摩托车,自信“铁杵磨成针”的王安滨学一行、会一行、精一行,耿秋红则心灵手巧擅长编织,两人不仅用勤学换来的技能让小家越过越红火,还培养了一个自信、健康、多才多艺的女儿。

张春国一家

作为家庭学校的“校长”,退休干部张春国是这个家里的学习带头人。退休后,张老给家庭制订了学习规划,充分研究“学习型家庭建设”这一课题,提出了“隔代对话”的独特教育方式。几年来,她和外孙女进行了24个话题的“对话”,在外公的教育下,小姑娘连续5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出版了三本个人作品集并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

树仁怀一家

树仁怀是一位“爱报”老人,通过多年搜集,他于1995年4月8日,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私人藏报馆。而在自己收藏的同时,树仁怀的“家庭藏报馆”也坚持每天下午对社会开放,创办15年来已接待了5万多人次的参观者。看着树老忙着学习,老伴张凤云也闲不住,通过阅读树老收集的报纸,集邮、花卉、烹饪养生学得样样精通。

伞国新一家

伞国新本是一名普通的下岗人员,然而他先后进入多所业余学校学习,2006年又考取了建筑师职业资质,得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在2007年的“中央大街建设改造建议”中,伞国新还获得了最令自己骄傲的奖励———一尊铜马车的小雕像。在他的带动下,妻子研究中医保健,女儿考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因为学习而真正发生了改变。

周守臣一家

周守臣是退休工人,老伴赵秀芳是下岗工人,儿子周腾做司机,儿媳陈丽娜在超市打工,然而全家人每年用于学习的费用达2000多元。周守臣16岁便辍学当起了铁匠学徒,但他从1964年开始收藏各类书籍、报刊,如今已藏书3000余册,整版报纸2000余份,剪报120册,资料约80000余条。周守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剪子周”。

于洪山一家

双双退休的于洪山和张翠萍常说,学习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和小孙子一起写作文、谈心得成了老两口的“固定科目”,参观博物馆、烈士馆和极地馆等文化场所,是二老的一大共同爱好。于洪山更是一人身兼社区退休办支部大大、市消费者协会义务监督员、市网吧义务监督员、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辅导员等十多种公益职务。

韩荣吉一家

作为古碑帖收藏家、书法家的韩荣吉,在黑龙江甚至全国都小有名气。据他介绍,家庭学习在韩氏一门已经有四代的历史。韩荣吉多年习字,1981年为松花江大桥题写桥名,后成为哈尔滨书法学院教师。近期,老韩经多年研究搜集的一部古代碑帖书法汇编总集也将正式出版。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女儿也在武术、书法、国画等方面各有专精。

刘传刚一家

读报,早已成为刘传刚全家的一种生活习惯。生活不富裕,却每天订阅6份报纸。50多米的房子里,摆满了近千册藏书、上百册剪报。老刘的儿子刘挺,毕业后迟迟未能找到工作,老刘从报纸上看到了哈尔滨电信局招聘话务员的信息,让儿子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刘传刚感慨地说,是读报学习的习惯,改变了儿子和全家人的命运。

周玉顺一家

周玉顺从小喜爱文学,多年来作为《经济日报》、《中国商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媒体的通讯员,撰写通讯、专访等1000多篇,刊登300多篇,有些文章还被选入县志。退休后,周老几年里提出了“人民建议”52条,其中3条获奖。在他的鼓动下,老伴也学会了电脑操作,他的许多“人民建议”就是老伴用电脑打出来的。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