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她的一句话,让娃几分钟学会了骑车!

2018-10-13 17:03:11

我有一个同学林,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里的内部心理咨询师。最近一次同学会,大家骑单车逛母校。其间,她教6岁的女儿骑自行车的一幕,把我们惊呆了。

豆豆学单车

林的女儿提出想学自行车,林二话没说把自行车交给女儿,并对她说:豆豆,你天生就会骑自行车,去吧。

好心的男生想上去帮忙扶一把。结果还没上前,孩子就滑了出去。林用眼神示意大家不用帮忙。孩子滑得还算稳,可第一次尝试踩踏板,就一个不稳,摔倒了。

林快步走过去。豆豆说:你不是说我会骑的吗,怎么会摔倒呢?

林帮豆豆扶起自行车,说:每个骑自行车的人都摔过,这很正常。

孩子哦了一声,就又爬上了自行车。接着,她开始滑,开始试着一点一点地踩踏板……几分钟过后,豆豆学会了骑自行车。

看着只能站着骑车的豆豆,快乐地飞翔,所有人首先是惊呆的,然后体会到一种本源的快乐和兴奋,之后,大家的知情意(认知、情绪、意识)开始在不同的位置被扰动了——这种奇葩方式会不会有毛病?一场重回学生时代般的讨论就此展开。

第一个问题

这是什么原理?

(后来我们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属于专业病)

林的直接回答是,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小时候是自己偷学会骑车的,我只是把当时学骑车时候的感受告诉了孩子,我感觉自己天生就会骑车。

基于林的回答,我们十几个人报告了自己的经验。一大半的人报告,并不记得当时旁人都说了什么指导意见等,因为,在学骑车的当场脑袋是完全考虑不了那么多。并且,在感觉自己头脑空白的那一刻,学会了骑车。

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其实并不能确定我们是怎么学会骑车的。那么,虽然我们会骑车,但是,如果我们试图指导一个人学骑车,我们给任何指导意见可能都是不靠谱的,诚实一点说,可能根本就是临时瞎编的。

林对自己过往经验的忠诚,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家长的动机性遗忘。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这可能源于对自身的不满。家长为了避免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传递给孩子,于是下意识选择遗忘童年。而这个遗忘具有无选择性属性。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并被屏蔽了。

这就是为什么,太多的教导都显得离家长的情感好远好远,甚至达到完全没有人味的地步。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即使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非要指导两句。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在旁扶一把,或跟在左右?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后落脚在专注力上。出于对专注力的重视,林几乎是下意识的阻止了旁人想去扶一把的“好意”。想想也是,无论是指导还是扶一把,都可能是引起豆豆注意力分散的噪音。

对于见过太多职场人的林来说,她觉得成就一个人的核心品质是专注力。而我们通过讨论自己有限的心理学知识觉得:专注力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的。

因为,婴儿有着更优势的专注力,而成长却伴随着专注力的损失。比如,婴儿可以在一堆相互只有1个色差的纯色纸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张;可以在50段同一种鸟的叫声中,听出自己家的那只。

虽然这些实验都是考量感觉阈限的,说婴儿可能有更敏锐的感觉,说成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自己重复这些实验的时候发现,其实,在非常专注的情况下,成人是有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所以,婴儿具有的不一定是更强的感觉,而是更优势的专注力。

从保护专注力,而不是培养专注力的角度来说。骑车是专注于平衡,而扶一把,这把力是一定会打破平衡的。从豆豆的角度,就是一定会影响其专注力。

有人还提到最新的一项研究,玩具超过5件的儿童,专注力水平低于玩具不足5件的儿童。有点意思~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发散,谈到很多家长都在说的“放养”。我们经过讨论后,对放养下了一个定义:放养是为保护专注力而给孩子空间。除此之外,都是懒。

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摔倒后,不总结一下,或给点指导?

这里有人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非注意盲视。这来自有趣的实验,一段视频,有两队人在打篮球,期间会有一个人穿着大猩猩的服装以常速穿过球场,由于被试在观影前被授予观察某一队球员传球次数的计数任务,于是,在影片播放完后,只有极少数人注意到了有一只大猩猩穿过了整个球场。

这里有个很好的现实例子就是,有经验的驾校教练,在汽车启动之后,一般不会在副驾上叨叨——感受一下。所以,在学骑车过程中,如果我们给豆豆一个抓牢龙头的“指导”,无疑会造成孩子无视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信息。比如,地上的石头。

由于非注意盲视是必然存在的,孩子需要同时关注的信息太多,身体,自行车,环境等,这个时候给任何指导,都可能起反效果。(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另外,基于非注意盲视这个话题,我们进一步谈到一个广泛存在的教育现象——我们太多时候都在主导孩子生活学习的内容,我们强调一个又一个的重点,诚不知,这会造成一片片盲区。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考完就忘,这其实不是遗忘,而是非注意盲视。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也许大家可以考虑,当我们对孩子说“这个很重要”的时候,谨慎一点。我们可以换成“因为什么,所以这个可能会需要注意”。把“很重要”变成“为什么重要”。教孩子怎么去想,而不是想什么,可能会好点。

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属于“非注意盲视”。

最后一个问题

这是当时的一个额外观察:

而当我们称赞豆豆时,林和孩子一起对我们说谢谢。

而林全程除了陪孩子高兴外,没有表扬孩子。

为什么?

我们一致否定父母使用功利色彩的表扬。孩子已经学会骑车了,她正在享受一种本源的快乐,表扬完全是画蛇添足。

这里有同学提到“潜伏抑制”这个概念,值得玩味一下。

条件反射的实验——敲铃,给狗喂食,之后,敲铃,不喂食,狗也会流口水——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实验也有失败的情况。如果一只狗在参加实验之前就经常听到铃声,那么敲铃喂食的套路就难以奏效。这就是潜伏抑制。如果一个信息经常出现,并已经被下意识的标记为无意义,它就会被忽略。

显然,林为了不让“称赞”变成被孩子潜伏抑制的无意义信息,很节制的使用这个手段。毕竟孩子的人生还很长,还有很多赞扬等着她呢。

最后,我们愉快的总结了这次讨论: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道道,自己都不照做~

作者:何异

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2013)

相关链接:

有奖调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新浪育儿早幼教研究院大调查

有奖调查:中国母婴行业用户行为调查

活动:中国母婴自媒体大赏正在进行中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

  • 从爆款到综N代 《新歌声》如何打破收视魔咒?

    作者/李奕霈 编辑/红拂女从“爆款”到“综N代”,是实现一档综艺节目价值的必经之路。然而,“事不过三”的道理似乎也在综艺节目市场得到应验,很多大热节目进入第三季后收视疲...

  • 最美表演黄轩首演父亲 赵丽颖演家庭主妇?

    黄轩此次将饰演一位父亲,并和戏中的“儿子”有不少互动。赵丽颖身着毛茸茸家便服,似乎暗示她饰演的是一位家庭主妇。...

  • 《麻雀》张鲁一为戏增肥 李易峰生死兄弟

    新浪娱乐讯 由金琛 、周远舟导演,海飞编剧,李易峰[微博]、周冬雨[微博]、张鲁一[微博]、张若昀[微博]、阚清子[微博]、尹正联袂主演,李小冉特别出演的青春谍战大剧《麻雀》于昨...

  • 张靓颖:我行情不错的 不要为我着急

    Q:怎么理解新专辑《第七感》的名字?A:第七感对我来说是我没有办法用语言解释的一种潜意识,一种条件反射,是一个没有理由的感觉,但是你就认定它是对的。这是一个时间带给你的积累。...

  • get了这些搭配技巧 人手一条的牛仔短裤也能穿出花

    导语:炎炎夏日,衣柜里没有一条清凉的牛仔短裤怎么行呢?作为夏天的必备单品之一,牛仔短裤舒适又百搭,凉爽又好穿,上身搭一件T恤踩一双小白鞋就能出门,但是这种穿搭过于普遍了,缺乏新...

  • 张杰谢娜七夕微博传婚 网友“又相信爱情了”

    时报讯 张杰(微博)和谢娜(微博)终于结束5年的爱情长跑,在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二人决定相守终身。8月6日晚10:16,张杰在微博上传二人甜蜜照片,谢娜随后转发此条微博,并称“找到...

  • 3月荧屏颜值高 迪丽热巴周渝民陈伟霆刘烨你舔谁?

    《烈火如歌》迪丽热巴周渝民上演奇幻江湖恋,《南方有乔木》陈伟霆白百何邂逅爱情,《老男孩》刘烨林依晨组成“最不可思议CP”。...

  • 教你一个秘诀排出肺部毒素

    “排毒”这个词走进了人们的健康理念中。于是,各种排毒手法纷纷登场,排毒洗脚仪、排毒足贴、大肠水疗等,一些美容院还开展了“淋巴排毒”项目,即按摩淋巴可将毒素从淋巴引流而出...

  • 视频:他们到底红了没 盘点选秀艺人二次星途

    新浪娱乐讯 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已迈入第十年,在过去十年里有很多人登上选秀舞台,长红至今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有一些在演艺圈踉踉跄跄地走了几步之后,最终销声匿迹。但也有的选择...

  • 大饼:秋季最红包包竟然放不下一个iphone8?

    刚刚过去的9月份,大家的瓜吃够了吗?杂志圈有金九银十的说法,没想到现在娱乐圈也有金九银十瓜。先是赵丽颖光速官宣Dior中国区品牌大使,那4月刚被官宣的angelababy难道要让出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