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网络让“两会”更加开放和透明

2018-11-27 02:58:49

  记者 杨洋

  2010年3月14日,一场小雪不期而至,人民大会堂的“热度”却因一场记者会的召开攀升至顶点。

  为了获得向温家宝大大提问的宝贵机会,百名中外记者不时将手臂高高举起,不过最终的幸运儿只有13名。虽然普通民众没有到现场提问的机会,却提前通过网络获得了与大大对话的“特殊待遇”,这也让人们忽然意识到举得再高的手臂也超不过网络的那双触角。在本次“两会”期间,从大大“网聊”到代表、委员开博,网络几乎无处不在。

  网民与问政

  “请大大‘两会’期间到网上来,在线和网民聊聊天。”两年前这还是网友们的“呼唤”,如今却已成现实。2月27日,温家宝大大与网友进行交流,他说“这次在线访谈,我的心情确实不那么紧张,倒有一种十分珍惜的感情,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这些天来,我一直十分关注网上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份“关注”也让更多的网民加入到提问的行列,据统计,网友向大大提问的帖子超过40万个,还有10多万手机用户发来短信提问。话题也从就业到食品安全,从讲尊严到谈信心,大大实现了网友当初“聊聊天”的愿望。

  趁着这股“热浪”,各大网站也纷纷开设了“我有问题问大大”的栏目,在人民网上,“我有问题问大大”从2月24日开始到3月13日截止,共收到183832条网友的提问,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政策、反腐倡廉、收入分配,分别为53562条、22839条和19037条。

  网友小陈告诉记者,几年前在一部电梯里遇到一名政协委员,我很认真地对他说,“你是‘两会’代表啊,我有问题向你反映。他说好好。可是当时很匆忙,连个联络方式都没留。如今网络为普通民众开辟了一条反映问题的新渠道。

  数量上迅速膨胀的网民,也引起更多的重视。早在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是一个大写的“YOU”,即数量正在急剧增长的社会群体——网民。《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

  网络问政让政府的工作“暴露”于数亿网民的监督之下,同时又让政府部门在了解百姓疾苦的同时,检查自己工作的得失。温家宝大大对网络问政的感触是“应该说是网民们帮助了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通过网络问政,网民感觉自己就是“两会”中的一份子。人民网针对内地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网民认为网络问政有利于让官员听到来自民间的声音。约62%的网民期望看到网络问政后更多实际问题得到解决;约26%的网民希望能将网络建设成民情上达的渠道;约74%的网民希望参与下一次网络问政。

  医疗改革、楼市调控、教育,大大与网民交流时所谈到的话题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重点涉及的内容。

  “两会”代表、委员与微博(http://t.sina.com.cn)

  “亲爱的网友:我来自你们,也热爱你们。如果你们需要时,我随时愿意代表大家表达我们的诉求。其实,我和你一样也就是一普通网民!”这段语言出自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韩方明的微博。

  一些代表、委员通过微博与民众建立起了沟通的纽带。今年已经64岁的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就赶了趟时髦,他被一些媒体发现是最早通过微博向民众征求意见的代表。今年1月22日,他率先在自己的微博里发了一条消息:将于3月2日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已有五个提案在酝酿之中。

  而在“两会”期间他也在时时更新微博,汇报会议进程。“在上午讨论会上,我将近阶段网友反映的民生、民情问题作了专题汇报与发言。”3月4日何水法的微博上出现这样一句话。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的那样,“政协委员中很多人离不开互联网”,微博这一时下流行的即时沟通方式也成了代表、委员们与网民互动的网络媒介。

  通过微博,一些备受争议的政协委员也有了向民众解释的渠道。“累计捐赠十亿元、中国内地捐赠数额最大的企业家陈光标日前高调募集善款4000多万元向西部贫困地区发放红包”,新闻一出,质疑声起,有人认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做秀。

  而作为本次“两会”政协委员的陈光标在微博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向你们保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推动社会和谐,缩小贫富差距做贡献。同时也为道德、灵魂、良知、尊严做自己的努力,去感化更多人。陈光标坚决做到以人为本,祖国至上,富而有德!”

  记者看到这段话获得了35条评语,其中网友“到处走走吧”说,谢谢你为中国做的事情;网友“goldensnake”留言:向您致敬!不仅是说说而已!祝您一切安好。

  目前仅在人民网注册微博的“两会”代表、委员已超过20人,其中既有官员,又有学者。虽然开设“微博”的代表、委员与出席本次“两会”的代表、委员总数相比,所占比重不足0.04%,却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反腐倡廉、依法拆迁等微博社区上关注的热点都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话题。

  “两会”无处不在的身影

  网络已经渗透到“两会”的方方面面。

  记者发现在“两会”新闻中心的网站上,设有“记者采访登陆系统”,想要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只要登陆这个系统,填写大会制发的本人记者证号进入即可申请采访。

  据“两会”新闻中心的负责人介绍,新闻中心收到采访申请后将及时与代表联系,帮助记者做沟通协调等中间环节工作,并及时将联系结果通知记者。

  不仅采访可以通过网络申请,“两会”召开的详细日程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会议直播视频、文字实录、照片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

  网络媒体正在成为“两会”报道的一支主力军,以人民网为例,针对本次“两会”设立了多个栏目:“两会”微博、G组看“两会”、“两会”博客报,博在“两会”等,全方位报道“两会”。

  更多的新闻人也借助于网络扩大影响力,2月25日,央视记者李小萌网上发出号召:“这儿,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你的希冀、你的感慨、你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动力和依据,我会把你的声音带给代表、带给观众,让我们共同完成属于每一个公民的‘两会’。”央视名嘴王小丫也在网上告知网友:“今年小丫跑‘两会’,特向您征集2010年您的民生心愿。您可以通过我的微博告诉我。”

  “两会”报道也使得一些新的网络技术得以展现在民众面前。3月10日,在“两会”的间隙,赵启正兴致勃勃地接过某媒体记者递过来的手机,与网友进行了一次远距离却“面对面”的在线视频对话。

  今年的“两会”由于网络的渗透而变得比以往更加透明,人们可以知道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台前幕后,可以知道在他们参加“两会”时的真实感受。

  网络也为严肃的“两会”氛围增添了“亲民”的色彩,当我们还在怀疑,忙碌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会注意到我们的问题时,温家宝大大已经坐在电脑前回答我们的疑问。而当他再与网友相约明年再见时,更让我们对明年充满了期待。

  网络的魅力有多大?它可以吸引几亿的民众,网络的作用有多大?“两会”的代表、委员可以从网络上聆听到每个人的声音。

  当我国的宪法赋予人们参政议政的权利时,网络给了民众新渠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