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裁为合欢扇 qq慧眼神探皎皎似明月-芭比之公主力量

2019-02-04 19:47:27
(原标题:裁为合欢扇皎皎似明月)

一直很珍惜擎着把扇子慢慢摇的那种心情,尽管如今已经少有闲暇去享受了。搬把靠椅坐在林荫下,手上拿着把扇子慢慢地摇一会儿,听着寻常,却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休闲时刻。这是夏天才看得到的光景,城市里小区的楼下花园里,乡村里的村口老树下,都不少见。但总要在还不是太热的时候,要等到夏至酷暑了,即便拿着扇子,也只能是呼哧呼哧地狂扇了。

每个人家里都总有几把扇子,纸张裁出的折扇、竹木编织的草扇、羽毛粘制的羽扇……甚至是逛街时商家发的印着广告的塑料扇,好让人用来过渡每年开始热起来却还不想开空调电扇的那段时间。但能给人那种值得珍惜并反复回味的心情的,却得是把好看的扇子。

我所见过的最好看的扇子是在苏州,是当时苏州博物馆的几件展品。忘了出产的年代,但它光泽很好的细长竹柄连着的白色圆状绢面上,精美绝伦的苏绣却记得真切。展上还有好几把正反双面绣的,每面上绣着的花卉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江南小巷中常能见到这样形貌的扇子,虽然未必个个都如苏博展上的那样精致。这些是团扇。汉代班婕妤写过一首著名的闺怨诗《怨歌行》,就是拿团扇来作喻体自比:“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纨素,合欢,洁白如霜雪,团团似明月,都是绵密富丽的意象。后来看到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主角自然是花和美人,但其中显眼处却也有一把团扇,在一个身着宽袍、脸上带笑的仕女手上擎着,白底上绣着精致的牡丹花。这种花样在现代的团扇面上依然流行着。尽管隔了这么久的岁月,过去和现在,却仍在一把团扇上相连。

扇子在中国出现的时期很早,《说文》中说:“扇也,门两旁如羽翼也,故从户从羽。”但扇子最开始却并不是用来扇凉。人们用野鸡的尾羽制成长扇,也叫“障扇”,用作帝王及贵族出行时蔽日遮尘的仪仗。后来扇子的形制越来越小,到西汉后,人们才开始在夏天拿扇子取凉。至于三国时的名将周瑜,还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气定神闲,也很有派头,拿着扇子一边扇凉谈笑,一边妙计退敌,他拿的扇子就是长山羽扇,可看作是缩小版的“障扇”。不过在东汉时,人们大都已经将扇子的材质从羽毛转变为绫罗一类的丝织品,一来更加轻便小巧,二来也方便在上面点缀绣画。

圆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下面配上竹木、兽骨等做成的手柄,还有坠子流苏之类的装饰,非常精致。不过这种精致是周瑜等人无法消受的,毕竟一个大男人拿着把“团团似明月”的纨扇,想那画风也觉得奇怪。不过除了羽扇,古代男子也自有适合他们搭配的类型,这就是直到今天依然广受欢迎的折扇。最晚在晋代时,折扇就已经成为贵族腰间必备的时尚品了。《子夜四时歌·夏歌》中有“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这里的叠扇就是折扇。折扇多是纸或帛做的,便于书写,因此文人们经常会在上面作些书画。如今浙江绍兴还有座题扇桥,据说就是当年书圣王羲之为卖扇的老太太题扇时的故地。

扇子是古代人们在夏天少不得的东西,团扇在闺阁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相传晋代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曾作了一首《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说得很浪漫,也很有风致。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曾有这么两句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写的是汉宫中失宠后孤单落寞的班婕妤。清冷的院落少有人来,象征着“合欢”的团扇在这里更像是讽刺,但如果没有团扇,她更是连起兴感叹、托物寄情的“物”都没有了。

为了追求美,古代闺阁女子展现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将其施展在这小小的一方素罗中。除了满月形的团扇,还有各种叶形、花形及各样的多边多角形。扇面上的颜色花样也都各异,以绒线绣上人物、花果和草木等各种精细图案,有“富家以重金聘名手绣之,两面绣纹如一。”顺便一提,还有一种叫碧纱扇的纨扇。《杖扇新录》中记载过:“用碧纱粘扇,盛暑御之,轻倩多风,眉睫清朗。”听起来就是一把很适合夏天的清凉扇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是扇子。如今人们乘凉方式多样,也不必像班婕妤那样担心“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了,就算夏天过了,还能作为艺术品呈于案头欣赏。

(原标题:裁为合欢扇皎皎似明月)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