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演员的诞生》:我们为什么需要信念感?

2018-11-27 19:55:11

作者 | 狂傲学神

最近一档颇具话题性的表演类综艺《演员的诞生》火遍全网,开播至今,已经一月有余,几乎每期都会登上微博热搜榜。

该节目由两个演员选取某个影视剧片段在舞台上进行重新演绎,在场的三位评委章子怡、宋丹丹和刘烨决定由谁胜出。从郑爽、欧阳娜娜再到黄圣依,这些流量小花的表现引发了人们的吐槽,你可以目睹到各种尴尬的表演。

虽然整个节目主打的核心是“谈演技”,《演员的诞生》也难以摆脱综艺节目的通病,炒作话题、流量明星、撕X大战。。。。。。还有设计好的导师人设,宋丹丹评价多从“情”出发,刘烨“见谁都夸”,只有国际章“爱憎分明”。

不过,作为荧幕上少见的原创性节目,你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值得探讨的观点。

在节目第一期的一段即兴表演中,章子怡因郑爽笑场而怒怼刘烨:“你满意什么?她一直都在笑场,没有一点信念感,你满意什么?”随后更是上演了扔鞋的一幕。

虽然这样的争论很有可能只是节目组设置的戏点,但关于“信念感”的讨论却是很有意义的。

章子怡在节目中曾这样解释道:“演员这个职业是应该得到敬畏的,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情绪、身体、心灵全都奉献给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角色。”

信念感是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词语,你可能并不太能弄清楚是什么,但是,一个没有信念感的演员是什么样的,几乎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说第六期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及第五期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台上的演员的浮夸的表情和不知所措的身体语言可谓是一览无余。

其实,这反映出的是演员并不相信他们所饰演的人物,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将台词生硬地呈现出来,而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理解人物的举动和感情。

就演员这个职业而言,这是不合格的,甚至说这就不能被称作为演员。然而在目前的市场上,这样的“演员”也不少,那么他们到底为什么要选择来当演员,或许是由于明星的光环吧。

演员看起来是个门槛不太高的职业,无数的选秀奇迹和一夜成名带给人们一种错觉,好像人人都能当,而且也不用费多大的劲。

同理而言的还有写作,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开公众号,写微博,好像这就证明了人人都可能成为作家。

然而,这些幻觉真的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它们都是下限很低,上限很高的事情,从表面看,好像会写字的人都能写作,路人也能被拉去拍广告,它们不像理工科那样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依靠创造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它们自带耀眼的光环,提到演员你会想到红地毯和高额的片酬,提到作家你会想到盛名和掌声,这的确会吸引一部分人盲目地走入这些领域。

你也许会因为虚荣走入其中,甚至依靠小聪明和运气拿到一些好处,但是这些都不会支撑你走到最后,因为从本质上你并不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也就更谈不上热爱。

而讽刺的是,这样的现象好像正在成为“主流”,演员不相信自己演的角色,只是为了博眼球;作家不相信自己笔下的观点,只是为了赚取点击量。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其实没什么用,不过就是在混日子而已。

所谓“信念感”是一种专业精神,也是生活态度。当人们选择从事一项事情的时候也许会有很多因素,金钱、名望、稳定等,你或许也可以将事情做得不错,但是,更多时候却是在得过且过。

同时,在很多人的眼中,工作就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一旦有了钱,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职。作为个人选择,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确是挺可悲的,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热爱”的感觉。

毋庸置疑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会存在着繁琐、枯燥的部分,但是为何有些人会中途放弃而另外一些人坚持到了最后,这其中的差别或许就是热爱与否。

当你发自内心地想要去追寻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有足够多的信念去克服所遇到的壁垒。

陈丹青曾经说过,他在各种沙龙上经常会遇见读者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中做选择,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向生活妥协。

而陈丹青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认为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做一件事情,就根本不会来问这个问题,比如你说你喜欢绘画,那你就会尽一切力气去画画,不画就不行,画画对你而言就像吃饭一样,不画就会饿死。

这或许就是“信念感”,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你爱的是这件事情本身,而非它所带来的那些光环。

信念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就会赋予自己一种使命感,会要求自己将之做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盲从,也和批判并不矛盾,因为对于任何一套理论而言,你要学习它,首先要相信它,然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思维,对之进行批判。

而与之相反的是看上去好像都知道,其实内心并不相信,在表演一套面子工程,就像《演员的诞生》中的“尬演”,这无论是对于一个领域,还是对于社会都是莫大的伤害。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看上去儒家是主流,被统治者所推崇,但是我们却盛产出了一大批的“伪君子”,他们熟读圣贤书,却只是将之作为求仕的工具,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就像是一个口号而存在,在私下人人骄奢淫逸、勾心斗角。

而在这种环境中,一个真正的信徒反而会成为异类,比如说海瑞,在明末官场的熔炉中,海瑞是一个极度不合时宜的人,他被认为是“大伪似忠,以博直名”。

然而海瑞却是一个儒家精神的继承者、卫道者、践行者,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人生抱负,全部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但是大明也就只有一个海瑞,他可以无愧于心,但也拯救不了明朝衰败的局面。

在这里不对儒家思想的优劣做评判,但就一个社会而言,人们都不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会只顾眼前的利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良治”的根基。

在这个时代,谈“信念感”像是看上去很虚妄的事情,它好像无法为你立马带来实际的利益。

在很多人的眼中,信念也许是个太过于“高大上”的词语,它飘在云端,普通人够不着,然而实际并非如此,所谓信念不过就是你选择如何去面对生活,它像是在寂寥的大海中,为自己找到一个灯塔,哪怕这个灯塔只是想象中的。

或许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那样: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