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部新闻

培智胡同15号“老北京”们的新年心愿

2018-10-16 15:44:27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培智胡同15号“老北京”们的新年心愿

新华社记者李斌、孔祥鑫

“现在胡同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栅栏街道培智胡同15号院,66岁的张惠庆快人快语,“不过,我提个建议,有面子,也要有里子,能不能进一步改善一下院子里的环境?”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前门附近这座至少已有150年历史的大杂院。院子里加建了几间房子,加上雨棚、电线、花架和花盆,显得有些拥挤和凌乱。这里常年住着8户人家,人口最多时有30多人,如今孩子们长大后已搬出去、住进新房,现在常住的只有17人了,多是退休的老人。

近年来,伴随政府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推进煤改电、架空线入地,变化悄然在胡同里发生:公共厕所得到修缮,路面更加平整,墙上贴了灰砖,有的还有精美的砖雕。

几位邻居听说来了记者,纷纷走进来,张惠庆住的南房顿时显得有些拥挤。

“这个院子几十年里变化不大。”64岁的刘秀云在院子里住了35年,“去年,我们接待了一批大学生,好像是进行社会实践,来了好几次,提了个院子改造方案,我们还签了字,但后来就没音了。”

刘秀云的话题,引起“老北京”们强烈共鸣。

“我拿给你们看看。”张惠庆起身走进里屋,拿出一本彩色打印并装订的册子——《培智胡同15号院落环境改善申请》。封面上,是8户居民的签名,时间是“2016年7月24日”。

“这上面集中了大家关于下水改造、墙面贴砖、门窗更换等方面的诉求和意见。”59岁的“老北京”王铁岭接过话题说,“虽然到现在都没有音讯,但我们始终对这个方案充满期待。”

“为什么我们那么期待改善?”56岁的冯文魁带记者来到院子当中,地面中间一处明显凹陷,东房外的厨房墙上有一处约20厘米长的裂缝,“院子最大的问题是地面沉降。”

寒冬时节,室外气温低至零下,记者用随身带的温度计测量走访的几户人家,室内气温20摄氏度左右。在张惠庆家,记者坐在小凳子上,背靠的电暖器有些烫。

“前些年煤改电,都装了电暖气。我家里还有两套取暖系统,一套是水暖,一套是空调。”老张话里透着点“骄傲”。

“我这房子,是2008年房管所重新盖的。你看这墙,以前是碎砖头,现在是整砖,保暖还凑合。”冯文魁干过6年电工、20多年钳工,这几年从石景山区的楼房搬回15号院,照顾年逾8旬的老母亲,母子俩住在不大的东房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烧蜂窝煤,几分钱一块,后来一块多钱,2009年这里煤改电了。”

房子虽小,却充满生机:房间桌子和厨房架子上,摆放着一盆盆绿植:仙人掌、虎皮兰、君子兰……竟有36盆。

“都说故土难离,老年人都有难以割舍的胡同情结。”回忆起儿时时光,老冯不由感慨万千,“那时候热闹,谁家有台黑白电视,就搬到院子里,大家一起看;逢年过节,一家家拜年。现在大家关系都很好,不过没有以前那么亲了……”

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冯文魁不习惯现在胡同的嘈杂:“一些房子租给搞餐饮、娱乐、住宿经营的了。”

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悠久……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位于北京中轴线附近的大栅栏街道历来游人众多,饭店、旅馆等也比较多。

“胡同就应该是安静的,希望能‘静’下来。”冯文魁说,胡同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

“现在送快递和外卖的太多,有的电动车开得太快,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在胡同里来回穿梭。”他说,“听说一些胡同采取了‘准物业’的管理方式,变得安静有序,我们也希望能这样。”

培智胡同所在的石头社区,有一个老街坊乐园和助老服务队。老冯提出一个小小的“抗议”:“助老服务队每次有活动慰问老头老太太,慰问的都是孤寡老人,也希望以后来慰问一下我们。”

“七七事变,我12岁,1949年解放,我24岁。”92岁的刘燕英老人,仍然思维清晰,“共产党好啊,现在国家强大了,老百姓也幸福。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心情舒畅,自找快乐。”

“我的期望?”刘秀云从一家企业退休已有十多年,退休金年年涨,从最初每个月1300元左右涨到了现在3300多元:“胡同里停车现在是个大问题。你看看,多少车马路边上随便停?不知能不能弄个停车场?”

张惠庆的老伴孟庆霞接过话茬补充:“是啊,有的人一家有两辆车,把资源都占用了。”

培智胡同北边不远,有条杨梅竹斜街,过去几年时间里,有几百户居民通过疏解搬走,住上了楼房,这让15号院不少“老北京”很是羡慕。

“北京市正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核心区能不能让更多想搬走的人搬迁上楼?”张惠庆说。

几位“老北京”表示,如果政府对大栅栏街道进行全面改造,让居民搬迁上楼,即便远一点,如果配套齐全、交通方便,不少人是愿意的。

相关阅读

热门排行